不同行业,不同阅历的人,对“小心”这个两个字的理解和诠释迥然不同。
与农资界的名人相比,邱振炎显得不那么张扬,但他的大名响彻福建农资圈,有的甚至只知其名但素未谋面,把邱振炎看作一部传奇的小说。
很想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他,谨慎、巧取、务实、机灵,甚至用投机来描述邱振炎的经营生存之道,显然他是一个多棱镜的性格聚合,但任何词汇都比不上“小心”来得精准。
小本买卖、小心翼翼,诚惶诚恐,上游环境多么恶略、下游市场多么复杂,他的姿态总是左右倾听,但关键时刻的选择,却从不动摇和犹豫,这是邱振炎一路成功的要素之一。
俗话说:小心驶得万年船。
初见邱振炎,是在四川成都百家优秀经销商年会上,高高的个子,上台领奖与领导握手时露出了憨态可鞠的笑容。台下,当众多获奖经销商在合影留念的时候,他却在股股人流中独自走开,一个低调的背影消失在人群嘈杂的视线中。对视邱振炎,你会发现他的眼睛与混战商场多年的经销商不同,他的双眸透着一丝平静,有如无风的湖面,清澈、明亮。
年过五十的邱振炎在漳州平和县供销合作社做了十二年财务,十八年的基层社主任,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严谨、勤奋、诚信的口碑。在供销社当财务时,因为当时刚刚毕业的专业人员少,老会计又缺乏理论知识,为弄通帐目的来龙去脉,邱振炎常常加班到深夜,直到自己弄清楚、搞明白为止。就是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,年纪轻轻的他被众人推选为供销社主任。由于邱振炎出身城镇,平时很少接触耕地,对农业及化肥知识一窍不通,为了弥补空白,他坚持下乡到基层农资网点走访了解,和基层营业人员谈心,既学到农业和化肥常识,又和基层销售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他说,虽然自己辛苦点,但为当时的供销社和之后“龙益”留下了宝贵的人脉资源。
他是个有心的人。十几年前,当地的通讯十分落后,没有电脑,电话也很难打通。只要有空闲的时间,邱振炎就提笔写信给当时的生产企业和上级农资公司写供销社简介,目的就是为了联系与沟通,每个月都会有几十封的介绍信从他手里寄出。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。1992年,他成功地做成了边贸化肥4000多吨,从烟台调船到厦门港,从二连浩特发车皮到漳州。这在当时的全省供销社中是绝无仅有的,邱振炎用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价值。
2000年,邱振炎被调到漳州市供销合作社,由于当时企业负债累累,市社领导号召在职人员分流改制办企业。2001年7月,邱振炎的龙益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。公司成立之初只有邱振炎在内的三个人,收货、发货、接见客户全部都是由他一个人承担。一次,为了采购适合当地作物的产品,他一个星期跑了三个省一个市,从厦门到武汉,再由武汉到宜昌,接着赶往开封和江苏,最后到达上海。白天谈业务,晚上在火车上休息,不分昼夜,披星戴月。据他回忆,公司刚刚成立的那段时光在人生中显得最为繁忙。
2003年,安徽六国化工经过长时间考察,邱振炎的诚信与实力得到了对方肯定。在“驻点直销”的指引下,第一年,仅磷酸二铵的销量就比之前六国合作的公司翻了一番,并且销量逐年递增,到现在已经达到每年一万余吨。在六国集团销售的排行榜上高居前列。
迅速、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;缜密、敏锐的分析市场形式;果断、务实的做出判断,成功的要素都在邱振炎身上集中体现。
“无论是和厂商还是基层经销商打交道,诚信是最重要的,只有诚信才能长久发展,只有诚信才会得到双赢”,邱振炎将诚信看地很重。不管是在供销社还是“龙益”,他经常告诉手下的人对待客户要换位思考,比如厂家发货的时候有少量破损,损失几袋化肥,只要和厂家说清楚,不要随意向厂家引发扣款争议。这样既取得客户的好感,又建立了互相的感情。对待基层的经销商也是一样,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,有事多协商,多为对方考虑,问题就好解决,合作就能成功,业务就能发展。
企业要想发展,光靠诚信还不够,还要具备超前的意识,发展的目光。2002年,邱振炎仔细分析市场后发现,国产化肥最终会替代进口肥,因为国产化肥经过技术改造,产品质量与进口肥相差无几,进口化肥受资源、运输、多环节经营的影响,不但货源难以保证,价格还十分昂贵,致使销量年年下降。邱振炎及时调整方向,先后与湖北宜化、江苏瑞和等国内大型化工集团合作,取得了良好的成绩。在此基础上,他还将重心放在复合肥的经营和终端网络的建设中。漳州市地属闽南金三角,盛产香蕉、柑桔、荔枝、蜜柚、龙眼、菠萝等水果,复合肥在当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邱振炎先后增加了十几个品种的复合肥,为基层经销商和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。
邱振炎感慨地说,从开始的三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五人,从业务量平平到年年翻倍,从小字辈到当地农资龙头企业,有喜悦,有艰辛,也有困惑。市场竞争无坦途,在得到名牌厂家支持的同时也受到某些同行的嫉妒,但他仍然会坚持一个信念:诚信是金,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公司规模现在大了,但邱振炎的生活依然简朴,他没买宝马,不换奔驰,只有一辆发旧的自行车伴随他上下班。如果出去转市场,陪他而行的只是一辆捷达。
记者手记:
邱振炎有着商人般的缜密与睿智,有着农民的朴实与无华,但在我眼里他最务实,和他谈话你会觉很踏实,很实在。同时你也看到他最无闻的一面,只是踏实干事,没有太大的响动。俗话说:闷声发大财。
摘自《中华合作时报》2008年1月24日第2284期B3 |